2025
三月

22

1438

【天主教教会史】|朝圣之途第170集:教宗若望二十三世以前的大会议/基督徒合一运动(二)十九與二十世纪教会的传教事业(一

1231231

各位朝圣之途节目的听众朋友您好,上星期我们的节目进入了一个新的单元,所谈的主题是基督徒和耶运动的由来和经过。从教宗良十三世倡导以来,接着好几位有心人士的努力,到1961年的时候,已经前后召开了三次的世界基督教协会,也已经有两百个教派加入了这项世界新的组织。连最保守的东欧东正教也加入了世界基督教协会。您还记得我曾经谈到在第三届大会上全体与会者发表了下面这一段声明:普世基督教协会是凡依据圣经承认主耶稣基督为上主天主和救主的教会联谊会,努力地同声响应上主对他们的共同号召,为了唯一的天父、圣子及圣神的光荣。从这项声明我们今天就进一步的来看看世界基督教协会与我们天主教所谈的大公会议在基本上有什么不同。

我们很清楚知道的是世界基督教协会本身不是一个教会,而是各教派之间为了促进彼此的认识和亲睦而组成的联谊性的机构。由于共同相信基督是救主和共性三位一体的天主而联合起来的,但是各教派对教义的基本要义仍然是各自分歧,各个独立自治,并没有一个统治各教派的权威。它只能够建议和提供协商,而大功会议却是由信仰一致,并与罗马教宗相连的主教们所组成的。大公会议是天主教的最高权威。我们可以想见,在世界基督教协会这个机构内,存在着对教会对教义的基本概念意见分歧的教派,自然会引起紧张和敌对。从事这项运动的领导人物也晓得这些困难,但是他们对祈祷充满了信心,希望能够从天主那儿获得助佑,以便能够排除一切的困难,共同迈向合一的目标。天主教对本身以外的大公运动虽然没有参加这个协会,但是却乐见其成。圣教会认为这是圣神圣召。圣教会对那些由洗礼而服役成为基督的神妙身体的人,看成是在上主内的弟兄。圣教会希望天主教教友跟分离的弟兄合在一起,恳求天主赏赐圣宠以便能够实现耶稣基督所愿望的一致。圣教会也叮咛大家对分离弟兄们的处境,加强认识应该站在平等的立场,并且在主教们的领导下让专家们讨论。在虔诚和爱德内共同寻求合一的途径。圣教会也邀请所有的基督徒合作,以推动和平与人类所面对的灾难奋斗,或在信有的气氛内发展技术和科学。所以,曾经派代表以观察员的身份参加了在新德里召开的大会。

恐怕有人要批评这种态度是高傲而又不够容忍的。但是,凡是充分认识天主教所处的地位的人都晓得圣教会不可能采取其他的态度。因为合一绝不能建筑在模棱两可的情况下。圣教会坚决的相信只有一个建筑在伯多禄盘石之上的教会那就是罗马天主教。在这个教会内从来没有丧失过统一和一致。圣教会从人世的因素来说,常常是需要革新的。对过去因为不够容忍而导致的分裂谦逊认错,并且向天主和分离的弟兄们商讨合一的途径。圣教会的态度已经由梵蒂冈第二届大功会议通过的《大公主义法令》中加以说明。所以大部分分裂的弟兄对这项法令都很满意。

在天主教以外的许多基督教派想要寻找他们所丧失的一致性。我们天主教在这方面的立场是只有赞成,并且尽力地帮忙。但是各教会不能够承认外表声称是同一个教会,却各自又保有不同教义的人。听众朋友,你以为呢?

那么合一的实现好像遇上了不能够克服的阻碍。不过,人所做不到的,为天主却毫无困难。只要我们教友们不断地虔诚祈祷,救主耶稣所叮咛的:使他们都合而为一,必定会实现的。教宗良十三世也早已提倡:从耶稣升天到圣神降临的九日敬礼,特别为基督徒合一而祈祷。教宗碧岳十世又批准了从元月18日圣伯多禄首座到元月25日圣保禄宗徒归化的瞻礼举行一连八天的合一祈祷周。

这项祈祷活动原本是美国纽约圣公会的牧师瓦特生和他的好友英国伦敦的牧师斯宾塞琼斯所发起的,目的是为英国国教能够重归罗马的怀抱。瓦特生他自己就是在1910年皈依了罗马天主教。这种祈祷长达25年之久。在天主教之外很少有进展。因为我们分离的弟兄们很难接受。的确,他们既然自信是基督的真教会,怎么肯为他们的教会被天主教吸收合并而祈祷呢?

最后我们得感谢法国里昂的故都利神父。他终于找到了大家都能够接受的祈祷方式那就是为使所有基督信徒恢复耶稣基督祂所希望的合一,或是期望耶稣基督所愿望的一致依照他所期望的方法和时间,早日能够实现。对这一点谁也无法再反对。因为有谁敢反对完全服从天主圣意的祈祷呢?1953年故都利神父的观点,立刻获得了东正教圣公会和基督教派当中,大多数领袖们的同意,稍后也得到了世界信理大会的赞同。从此以后,基督教和一祈祷周便普遍地展开了。

接着,让我们来看看大公运动的进展情形。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大公运动才逐渐地展开,只是因为有好几种世界局势的影响而促成的。像是无神主义的逐渐扩展,使得所有的基督徒醒悟,而同仇敌忾,同舟共济,经常不断地举行联合祈祷。各教派的神学家们彼此相互接触,共同研究。除此之外,就是天主教教友对研究圣经的复兴,也使他们与基督教徒更加地接近了。

而基督教徒对天主教的圣传也有了新的认识。礼仪方面的复兴也使天主教与最重视礼仪生活的东正教更拉近了距离。

等到教宗若望二十三世登基之后基督徒的合一运动又往前跨进了一大步。这个部分我将留在另外一个单元当中再来述说。

现在,我们要开始另外一新的单元要探讨的是,19世纪与20世纪60年代的传教事业.我先做一个概括的说明,然后再按照地区分别地说明。今天,教会已经把福音传播到了全世界。这个传播福音的工程看起来似乎是间歇性的,然而事实上它并不取决于机会,而取决于内在与外在的条件。外在的条件就是日渐扩展的地理知识。虽然从1492年以来的地理大发现,对世界性的知识日趋扩大,而事实上要到19世纪之后我们才有对世界地理比较完整的知识.至于内在的条件,则是一股推动的力量。这股力量来自宗徒时代以后催迫着教会走向更远更新的地方的内在心灵的渴望。西方的文明发源于地中海东岸的盆地,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希腊等地。在耶稣基督降生之后,西方的文明中心仍然围绕在这个地区。只是日渐的向西传遍了整个地中海地区。第7世纪的时候,回教文化传到了这些东方的文明古国,并且在地中海建立了一道藩篱,使基督教文化变成了欧洲文化的等意字。长久以来,教会似乎固守欧洲,但是它那内在的推动并没有减退。当它把向外发展的渴望表现在十字军东征的时候,它还没有到达整个的欧洲。十字军运动最初所表现的是中古欧洲式的武装宗教征讨,然后受到墓园修会布道的影响,也变成了一种扩展实力的运动。经过了一段摸索与试验时期,并没有获得持久性的成功,然而方济会会士不但经常驻守着土耳其人所统治的圣地,而且在14世纪初年,深入亚洲内部,更远达中国。

这种十字军的理想,就是以政治和军事的力量来开拓基督的神国。而这个理想仍然存在于意比例半岛的再度争讨的运动中。当这个运动结束之后,在欧洲人的地理大发现时期,十字军的理想又再以征服的形式出现。传教士也参加了征服者的行列,在西班牙与葡萄牙殖民势力的保护之下,他们在新大陆展开了牧导的工作。因此,16世纪的时候,教会不再局部地固守在欧洲,而大部分美洲的土地也成为它工作的园地。到了近代,教会的俗世权力关系改变了,在所有的王公贵族中间只有西班牙的国君仍然保持着天主教国君的理想,以扩展基督神国为己任。除此之外,各国都斤斤计较谋求自己的利益。教会为了完成自己传福音的大业,不能不摆脱政府的羁绊,而独立从16世纪开始传播福音的工作获得了一个新的名字,被翻译为“使命。创用这个名字的依纳爵罗耀拉,他把他的耶稣会会士全都放在宗座的手里,听从教宗的差遣,以一种特别的服从圣愿,来加强他们服从宗座的意愿。“使命”它原来的意思,是到远方异域去完成使命,渐渐地它的意义有了改变,派遣神父到教外人士当中去工作,使他们接受基督的福音。这新字具有很深的历史意义,信奉耶稣基督的征服者,不再邀请传教士与他们同行,而是教会或教宗自己派遣教士到可以传扬福音和信仰的地方去。而且也只有在这种方式之下,所有的天主教教友,才有参与传教事业的可能性。从教会一向具有的一种内在的动力,产生了有意识感的传教热望,教长们与司铎们应起同发,这只是19世纪开始的美好事业。教会虽然从欧洲扩展到了美洲。但是我们可以说19世纪的传教热望才使教会成为真正的世界性的普世教会。

至于19世纪的传教历史可以分成两个时期,也可以用两句话来总括的说:17世纪所获得的一切,到了19世纪之初几乎全部丧失。传教的事业好像已经接近全部垮台,寿终正寝的地步。好在到了19世纪的末期,十字架才又在全球各地受力了起来.两个新的大陆:非洲和澳洲给福音敞开了大门,大批的传教士又再活跃起来。1617两个世纪,传教的情形可以用飞跃发展来形容。而18世纪开始低落,在亚洲的中国、日本、安南、鲜罗等地对传教士的敌视固然是一个原因,但是问题的症结还是在于欧洲。当时的欧洲有杨森主义异端的骚扰,加上对礼仪方面的纷争,对宗教的观念,扬言要为了合理和进步所及其的战争。伏尔泰对传教士的嘲笑讥讽,耶稣会的横遭取缔和解散,这一切的一切都造成了对传教事业的衰落。此外,法国大革命及其对宗教的不良后果,关闭了修道院、取消了修会,使得传教士的来源也中断了,教会的财产充公了。教友为教会的奉献减少了,使得传教的经费也为之枯竭。因为政治情势的纷乱也无暇顾及传教事业,也因为教宗碧岳六世、七世先后被俘,以及传信部遭到了拿破仑的查封,而使教宗失去了活动的自由。欧洲国家受到法国革命的影响,造成欧洲国家20年的陆海战争。当然为了战争,使得传教士与祖国的联络也受到了影响,19世纪初的那30多年传教区的情形是很悲惨,直接隶属传信部的传教区,全球只剩下了250位欧洲传教士。270位当地神父。大部分的圣堂毁坏了,老年传教士相继死去,又看不到年轻的神父来递补,当地的神父也因为教难而死伤了不少。于是教友也日渐地减少,信心萎靡,与之于在日本、高丽、中亚、澳洲、马达加斯加和爱迪约比亚,连一位神父也没有了,真是叫人寒心啊!

听众朋友,今天因为时间的关系,朝圣之途节目就为您播到这了。我们下星期同一时间再见,愿天主降福您。

评论

请你先登录再进行评论。